沿视觉腹侧通路至海马的感知信息处理通常被认为伴随视网膜空间到关系空间的转换,后者表征视觉元素间相互关系而丢失了各自源自视网膜的位置信息。然而,我们的视觉感知多有类似视网膜映射的第一视角体验。纳家组发现,恒河猴下颞叶的神经元既可以表征基于关系空间的、支持物体再认的物体客体信息,也可以表征基于视网膜空间、支持物体定位的物体位置信息,两者共同成为实现第一视角体验的重要神经基质。这项研究于2020年7月8日在线发表于Cerebral Cortex (Chen & Naya, “Automatic Encoding of a View-Centered Background Image in the Macaque Temporal Lobe.” 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a183)


图1. 在两种注视和两种编码条件下的物体客体、位置信息编码实验。在AE条件,被试需记住样本物体的客体和位置信息,并在响应期进行作答。在PE条件,被试仅需保持注视。注视要求由图中白色注视点示意。

不仅仅是物体的客体信息,纳家组的实验结果提示,在腹侧通路的下颞叶,由大视角背景视图提供的位置信息可能依然存在。有趣的是,上述客体和位置信息的性质截然不同:在主动编码(AE)的F-V条件下,下颞叶有显著多的细胞编码客体及位置信息;而在被动编码(PE)任务下,仅检测到显著的位置信息。这一对照结果提示,源于视网膜的信息,延腹侧向,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加工通路:逐渐加工为客体信息并不再保留位置信息的主动编码通路,以及保留了视网膜映射结构,可以提供特异位置信息的被动编码通路。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后陈翮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纳家勇治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北京大学分中心开放课题以及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资助完成。特别鸣谢完成本项研究的Alex、Donald和Frank。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cercor/bhaa183


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