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广玉研究团队在社交媒体成瘾的心理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论文“Investigating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ynamics of Social Media Addiction: Insights From Peer Contexts”被国际咨询心理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接收。
社交媒体成瘾(Social media addiction)指个体对社交媒体平台的适应不良的心理依赖达到了行为成瘾的程度,包含显著性、情绪调节、耐受性、戒断、冲突和复发六个核心症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干扰了日常人际交往和学业发展。在中国,大约有3.5%的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以至于对其功能的损伤达到临床水平。尽管已有大量研究从人格、气质、依恋类型等角度研究了社交媒体成瘾的成因,少有研究采用系统的视角探索同伴环境在其中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和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阶段,同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和互动方式,会显著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同伴地位——同伴拒绝(peer rejection)和同伴受欢迎度(peer popularity)如何通过不同的认知和情感机制影响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成瘾。
基于Brand等人提出的网络使用障碍的个体-情绪-认知-执行交互模型(I-PACE; Brand et al., 2016, 2019),本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同伴环境影响社交媒体成瘾的两种机制:恐惧驱动/补偿寻求机制(fear-driven/compensation-seeking process)和奖励驱动机制(reward-driven process)。如图1所示,恐惧驱动/补偿寻求机制假设面对社会排斥时,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逃避现实和补偿社会联系的工具,继而易引发社交媒体成瘾。奖励驱动机制则假设同伴受欢迎度高的青少年,会通过社交媒体持续获得正面反馈和社交奖励,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使用动机,引发社交媒体成瘾。
图1:研究框架
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利用318名14-17岁高中生的横断面样本,探讨了恐惧驱动和奖励驱动过程及其认知中介。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同伴提名的拒绝和受欢迎度、社交媒体使用预期、使用强度和社交媒体成瘾,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的发现表明,遭遇同伴拒绝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来回避负面体验,而受同伴欢迎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得奖赏体验,这种对社交媒体使用的特定预期都会增加其社交媒体成瘾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探讨社交媒体成瘾的情感中介,并验证恐惧驱动和奖励驱动过程在个体间水平和个体内水平的一致性,研究二采用了生态瞬时评估方法(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选取了54名大学生作为样本,在为期两周的时间内,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数据收集。被试每天五次会在随机的时间点收到提示,填写最近一段时间与同伴相处时感受到的拒绝、接纳、受欢迎,并且报告当下的情感状态、对社交媒体使用的渴望,和具体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这种方法允许研究人员分析同伴关系、情感状态和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在不同时间点的即时关系,同时考察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的变异性,并且采集到的数据更具有生态效度。研究二的发现表明,青少年遭遇同伴拒绝后报告的负面情绪显著增加,为了应对这些负面情绪,他们会更多的主动使用(例如发动态、点赞、评论)或被动使用社交媒体(例如:单纯浏览动态)作为一种情感补偿机制。另一方面,青少年受到同伴欢迎时会报告更多的积极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也让他们更渴望使用社交媒体(例如:发自拍),以进一步获取社会奖励和维持快乐和满足感。奖励驱动通路在个体内水平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同伴拒绝和同伴受欢迎度均为社交媒体成瘾的潜在风险因素。本研究将同伴关系引入社交媒体成瘾机制的研究,扩宽了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的理论框架,为社交媒体成瘾的补偿寻求假设和奖励驱动假设提供了实证支持,并且在筛查和预防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方面具有临床借鉴意义。
对临床工作的启示:虽然社交媒体成瘾在疾病诊断系统中并未被归类为正式的障碍,但与大学生或青少年工作的咨询师,常常会遇到来访者因为过度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而难以自拔的情况。本研究启示咨询师从人际视角评估来访者的社交媒体使用。与药物成瘾不同,社交媒体的本质是促进人际互动并满足社交需求,因而来访者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模式会影响其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社交媒体反过来又会影响线上和线下的人际关系。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应对策略,如何维护或扩展来访者的人际模式和自我形象?来访者使用社交媒体是出于补偿驱动还是奖励驱动,亦或二者兼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评估和理解,有助于咨询师从共情、非评判的角度理解来访者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增强治疗同盟,减少来访者对改变的阻抗。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可以结合心理教育、调整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行为功能分析等技术,帮助来访者逐步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发展更具适应性的人际应对策略。
本研究为实验室2022届硕士生赵楠(现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咨询心理学博士)的毕业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赵楠,通讯作者为周广玉研究员,爱荷华州立大学Meifen Wei教授和David Vogel教授为文章撰写提供重要指导。作者感谢实验室已毕业硕士生杨裔慧和山东省莘县一中肖广举老师在数据收集方面提供的重要帮助。
论文链接:
Zhao, N., Zhou, G., Wei, M., & Vogel, D. L. (2024). Investigating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ynamics of social media addiction: Insights from peer contex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cou0000747
2024-07-23